芒果体育app下载云南美食文化——国家级非遗饮食文化
日期:2023-04-02 04:31 | 人气:
芒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申报、审批而确定的名录。我国分为四级名录体系: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美食类非遗一般归档到“传统技艺”部分。作为非遗名录的美食,肯定代表和传承着这个地域的饮食特色和饮食文化,作为美食爱好者或是美食文化的传播者,都有认识和了解非遗美食的必要性。本文给大家介绍云南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大非遗饮食文化。
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的“彝族跳菜”是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跳菜”并非同川菜的“跳水泡菜”“跳水蛙”一样是一道菜,而是南涧彝族的一种独特的上菜方式。
南涧彝族跳菜历史悠久,起源于母系社会,盛行于唐朝,相传它是古时彝族人为了敬奉帝王,在宫中表演的一种舞蹈艺术,后来慢慢流传于民间,成为彝族民间艺术之独秀、饮食文化之奇葩。
南涧彝族跳菜,雅称“奉盘舞”,俗称“抬菜舞”,是南涧彝族在婚礼、祝寿、建新房等重大宴请宾客的活动中,由引菜人和抬菜人从厨房到餐桌合着音乐的节拍,跳着彝族特有的舞步,诙谐幽默地按“棋子”的布局摆菜的一种融舞蹈、音乐、饮食于一体的上菜礼仪。
这种上菜礼仪打破了舞蹈、音乐仅仅作为饮食的“陪村”角色的格局,将舞蹈、芒果体育app下载音乐提升到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抬菜人手抬、臀托、口衔、头顶各式菜肴,合着呐吹奏的上菜调,既为宾客的餐桌上满美味可口的菜肴,也为宾客吃饭前奉上一道开怀大笑的精神大餐。“跳菜”的目的是上菜,手段是舞蹈,主题是为宴请活动增添喜乐欢笑。舞者尽其所能,让宾客看得尽兴,吃得开心,宾客兴高采烈,送上诚挚的微笑和祝福。
在南涧彝族村察,逢喜事,以“跳菜”助兴;遇丧事,以“跳菜”化悲,无论哪家办事,村里的男子汉都要剃光头发,亲自下厨,舞着托盘,跳着上菜,令人眼界大开,食欲大增。
南涧彝族跳菜把粗犷豪爽、古朴生动的民间艺术亮点融汇于用餐、不仅包容了饮食文化的精华,而且囊括了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表达了彝家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一片深情厚谊,堪称“东方饮食文化之一绝”。
彝族酒歌也是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彝族大部分居住在山区,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少数居住在平坝和河谷地带。酒是彝族敬客的见面礼,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彝家待客“有酒便是宴”,而对菜看则不甚在意。
每逢婚嫁,以视“酒足”为敬,“饭饱”则在其次;家族间、个人间发生打架斗殴纠纷时,理亏方往往买酒赔礼道歉,即可消除民事纠纷或双方怨恨。热情豪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师族民间酒俗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诙谐幽默,异彩纷呈的彝族酒歌是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的生动反映。
“阿老表,芒果体育app下载端酒喝;阿表妹,端酒喝。喜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这首诙谐、有趣、“霸道”的彝族敬酒歌来自乌蒙高原群山深处的楚雄州武定县,2008年唱响央视春晚后,被著名诗人牛汉称为“中国最牛的民歌”。
这首酒歌已走出彝州,被其他少数民族“拿”去宴席上演唱,音调不同,歌词不变。有人把这首歌说成是云南最好的“下酒菜”,歌声响起,酒喝得就勤,下得就快,确实胜过了其他下酒菜。
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彝族酒文化丰富多彩,在彝家举办婚事时做客,能听到许许多多彝家人传唱的酒歌。单说彝家“婚俗酒歌”,就有“吃口酒”“奉席酒”“迎亲酒”“进门酒”“交杯酒”“留客酒”“献礼酒”等。
在彝家山寨,有歌声的地方就有酒,有酒的地方就有歌,无论是青年男女唱的情歌,还是毕摩唱的“祭祀歌”,不管是释族开天辟地的“创世歌”,还是描述彝族先民生生不息的“劳动歌”,都会使你沉醉在酒歌交融的情调中。
蒙自过桥米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属于云南区域特有食品,起源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自过桥米线是流传最广、特色最足、代表性最强的佳肴之一,是深受中外人士喜爱的云南食品。
蒙自过桥米线的历史起源的多个版本都跟明末清初秀才为赶考而自封在一个湖中的亭内苦读,贤妻隔桥送食有关。故,也有人将云南过桥米线称之为“爱情、亲情一线连”。著名散文家汪曾祺先生,为吃过桥米线而卖了字典的佳话;郭沫若先生将其称为“云南食品中一朵瑰丽的山茶”。
位于滇南大地的蒙自县城,是云南地道米线的盛产地是,也是过桥米线传奇故事的发源地。滇南名城蒙自,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战略位置,自古以来为边陲重镇、兵家必争之地。蒙自县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元朝建都后,封建王朝为了巩固中央政权而加强对南部边疆的统治,在云南设立府、州、县等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
明朝以后,封建统治者更进一步加强了对云南边疆地区的统治,这时,大量中原汉族军民迁移云南,王朝的军队来到尚未开化的蒙自,由农耕文明支撑的军队除了守土戍边之外,吃饭也是当务之急,于是,一种军屯与民屯相结合的制度便应运而生,根据史料记载,蒙自米线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重视高汤的调配。主要用料为老母鸡、棒子骨各适量;增香料有甘草、香叶、桂皮、陈皮、沙姜片、草果、八角、花椒、白胡椒各适量。调料是冰糖、精盐、味精、花雕酒、白酱油、瑶柱各少许。制作时,老母鸡,棒子骨一同放入冷水锅中,烧开撇去浮沫。捞出放入不锈钢桶中,加入清水大火烧开,改用小火煮3个小时,捞出原料,留汤汁;将增香料用纱布包好,洗净放入汤汁中,烧开后,再把调料加入煮开即可。
重视米线的选择。用蒙自草坝优质米制作的米线晶莹透亮、柔软绵长,有筋骨而不断,细腻滑爽,口感极佳,还可晒干长期保存,不脆不碎,回煮后口感一久,自有其特殊的韵味。芒果体育app下载
重视拼盘及佐料。佐料主要有“三大佐料”:秘制酱料、麻油、油泼辣椒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生生熟熟花花绿绿零零散散,一十二种之多,堪称“王的盛宴”。
可以这样认为,过桥米线就是云南饮食的金字招牌,是云南的乡土风情,是云南的传说和诗篇。云南因为有了蒙自过桥米线,而显得生动可亲,人文和谐;远方的游子因为过桥米线,故国情怀就更加迫切,乡愁乡情就更加浓郁。过桥米线印证了一方风俗,创造了一种饮食文化,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续写着云南传统美食的新篇章。
宣威火腿制作技艺是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据《宣威县志稿》记载,宣威火腿始创于清朝雍正年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这是书籍记载,其实究竟宣威火腿起源于何时已难查清。宣威火腿以“身穿绿袍,肉质厚,精肉多,蛋白丰富,鲜嫩可口”而著称,作为云南省著名地方特产,因产于宣威而得名。
宣威地处滇东北,冬季气候寒冷,十分适宜腌制腊肉。宣威火腿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清朝末年的1909年,有识之士浦在廷、陈时铨等人在宣威组建了“宣和火腿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了近代企业制度和工业生产模式,成为云南近代食品工业之先声。
宣威火腿百年声誉,难以细数。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1923 年,在广东举办的全国地方名特产品赛会上获优质奖章,孙中山先生为其亲笔题词“饮和食德”,使宣威火腿更是声名鹊起,为更多的人所接纳和熟知。2005年,“宣威火腿”成为云南省第二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宣威火腿的制作总共上盐两次,每次都要把盐撒匀揉搓,像按摩一样,把盐揉进去。用盐不超过(火腿重量的)5%。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腌制工序后,火腿便悬挂让其自然发酵。宣威火腿发酵两年,“三针清香”(用骨针插三次,闻其香味)便可切片生食。
宣威火腿的主要特点是 :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 ;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由于宣威火腿其品质优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故常称“云腿”。